预测一下乌克兰几天投降
俄军都到乌首都了,二者军事装备不在一个段位,俄罗斯方向不是占领土地,是要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不出一星期完结。
如果美国出兵攻打,能对抗多久
美国假如打,根据战争经验推测,美国会首先用导弹远距离打击的导弹阵地、军事基地、仓库、核设施、电力系统、交通枢纽、油田、炼油系统等。当给造成极大破坏之后,美国才有可能出兵进入境内。这时候,美国与的对抗才真正开始。
假如美军进入部队有十万人的话,再加上空中优势的支援,美军会快速攻占的大中城市包括的首都德黑兰。的主力部队在战争初期会损失惨重,甚或溃不成军。这个阶段非要用时间来表示的话,大概需要两个月左右时间。
随后,进入适应与调整阶段。兵力重新集结,武器合理配置,战略战术发生根本转变。以分兵合作为主,以大兵团作战为辅;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以主力围攻战为辅;以骚扰战为主,以歼灭战为辅。在整个中东地区,会活跃着大批特种部队、游击队、特战小队、民兵组织、个体武装等。他们机动灵活,打完就走,无处不在,防不胜防。同时,俄罗斯及等国家会给予政治、物质援助。
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美军战线也会不断拉长。战线拉的越长,美军也就陷的越深。这可称作相持阶段。不仅在,甚或在、、、利比亚、科威特、沙特、阿联酋、约旦、卡塔尔、土耳其、埃及、黎巴嫩、巴勒斯坦、阿富汗等整个中东及周边地区,美军都将陷于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美军在中东周边包括30多个军事基地在内的所有势力,都将受到无情打击。在这个阶段,美军会损失惨重,不仅飞机、战舰、机场、军港等军备损失惨重,身穿厚厚防弹衣的美军人员也不安全,会被歼灭极多。一旦到了这个阶段,可不是美国想打多久,就可以打多久的问题了。美国已经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即使有英国和的参战,也都将深陷其中。特别是,将会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一旦遇到有利时机,就会顺势发动突击,向内地突袭,两天时间,全境将燃起熊熊战火。相持阶段大概需要五到十年时间。
再随后,美军、英军、军被拖得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进无可进,退无可退,食之无味,弃之粘手,处于鸡肋的两难境地。而则会越战越勇,遍地开花。到这时期,大的阶段也就到来了。
的大阶段,美军将会被消灭在中东;岌岌可危;英国,这个老滑头,只会撺掇美国开战,开始他就不会出几个兵力,被消灭光也无所谓。
至于美国的世界历史地位,到那时候,世界可就要重新洗牌了。
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 一辆价值900万欧元!比两辆“豹2A5”坦克都贵!所以它绝不是一般装备那样的消费品。
步战车是1960年代之后在装甲运兵车基础上改进的装备,目的是增强机械化步兵班伴随坦克协同突击作战的能力,而研制的装甲车辆。
战场上的苏制BMP–1步兵战车,它是世界上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安装有73毫米低压炮和反坦克导弹,理论上可以对抗坦克,1960年代苏军机械化部队全面升级换代,原先在二战期间的T34坦克已经被T54A/55型坦克全面替代…问题是坦克是升级换代了,步兵怎么跟随坦克进行“步坦协同”战斗的问题又出现了,总不能长时间迈开腿跟着坦克狂奔吧?一旦步兵跟不上坦克造成脱节,这对步兵和坦克都是危险的。
问题是二战期间那种步兵搭乘在坦克上,伴随冲击的作战更危险!为了提高步兵防护需要一种自卫火力较强,有一定装甲防护的战车运载步兵班伴随坦克一起突击,所以BMP–1步战车就出现了。
我们在真实的车臣战争纪录片或者俄罗斯拍摄的阿富汗战争题材的影片当中,都能看到苏军/俄军在搭乘步战车的时候都没在车内,而是作战步战车的外面…其原因就是步战车装甲太薄了,正面装甲勉强在500米内抵挡住12.7毫米穿甲弹的打击,最薄处装甲不到10毫米,只能防7.62×51毫米子弹和炮弹弹片的打击。
1960年代步战车虽然是装备了,但是为了降低造价它们的装甲防护措施都很低,因为增加装甲防护厚度,整车的车体重量就会大增,不但制造工时多还要提高发动机功率,造价就会扶摇直上接近一辆主战坦克的造价,冷战期间东西方都大规模制造武器装备,步战车这种武器属低档品,战场上存活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却实不适宜复杂化制造,说它是大规模战争消耗品也确实不为过。
车臣战争中被单兵反装甲武器击毁的BMP–2步战车,乘员尸体被烧成了焦炭,由于过于血腥只能用马赛克遮挡…知道士兵们为啥不愿意坐在车里了吧?一枚RPG就像“锥子扎豆腐”一样,非常容易就打进入到步战车里,人这个时候在车里待在一个都别想跑出去…完全是“皮薄馅大,十八个褶”!还不如坐在外面安全,不但易于观察周围,遇袭后可以迅速跳下来马上进入到战斗状态。
“雌虎”步兵战车,是由“梅卡瓦3”坦克改造而成的,它是世界上最重的步兵战车之一,战斗全重超过了45吨、德军“美洲狮”全防护厚也重达40吨,都超过了T55坦克的38吨重量,重装甲防护所带来的安全感也大增。
冷战结束后,大规模野战条件的坦克装甲车辆集群战争打不起来了,作战样式往城市战方向发展,城市内高楼林立,街区狭窄时包括坦克在内的高机动装备移动变得较为迟缓,而且随着单兵反装甲武器的大规模扩散,坦克装甲车辆被击毁的概率也大大超过野外战场,所以必须要提高步兵战车的装甲防护水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能防子弹和弹片的水平,最起码可以防一枚RPG破甲弹的打击!否则防护就等于零,和没防护一样。
俄罗斯新一代T15“阿玛塔”重型步兵战车,装了一门57毫米速射炮,战斗全重达46吨,超过了43吨的T72B3坦克,看来俄国人经过了两次车臣战争,吃尽了装甲防护极差的苦头…痛定思痛了!
坦克刚刚问世的时候分成了“雌雄”两种坦克,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雄性”成为了现代各种型号的主战坦克,如果以发展原点来说,步战车应该是“雌性坦克”,历史上它的装甲防护措施与“雄性坦克”标准一样,只是火力方面弱一些,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步战车也确实应该回归到它最初“雌性坦克”的模样,火力比主战坦克弱可以理解,但装甲防护措施一定不能降低,反而要加强。
20多万人加入俄的武装力量,能打赢乌克兰吗
在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几个基本判断:
1.这些“新军人”虽然都有从军经历,但是训练时间很短,长的两三个月,短的可能就一两个星期,所以战斗力不会很强,大概率不如受到北约训练的乌克兰军人以及援乌的各国“雇佣军”“志愿军”。
2.在西方的严厉制裁以及国内有限的科技水平、生产能力的制约下,俄军武器装备、特别是重型武器普遍落后且数量不足。
3.在西方的严厉制裁下,俄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这会引起国内部分民众以及反对派的不满,从而也会影响上层打持久战的决心和信心。
4.俄各界、各领域成风,军事系统存在派系矛盾,这些非常伤士气、伤战斗力。这个不多说,大家自己找资料研究。
5.美国、英国试图借乌克兰之手削弱甚至肢解俄罗斯,所以一定会源源不断地为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此外,波兰、芬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小国,出于对“唇亡齿寒”的恐惧,也会不断地给乌克兰“递刀”。
6.放眼全世界,能够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屈指可数,而且这这些国家的军事技术非常有限,在北约面前都摆不上台面。
7.“夫大国,难测也。”俄没有想像的强,肯定也没有想像的弱。
基于以上基本判断,我的观点是:新的20多万人上场后,俄军一定会打出一定次数的漂亮反击,但是改变不了乌强俄弱的基本面,俄军还是打不赢乌军。
俄罗斯能否活捉泽连斯基呢
一,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能的问题。
二,把泽连斯基捉住了,签定的协议就不会得到广泛认可,俄罗斯的战略意图就白费了。
三,所以,俄罗斯不会活捉、也不会击毙泽连斯基,还要指望泽连斯基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