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不讲孔融让梨的后传,孔融成人之后到底咋样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庭启蒙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案例,但这样也就导致了很多人提到孔融,只知道他“让梨”这一件事,并不知道他长大后的事迹。
其实孔融也算是一个悲情人物吧,结局悲惨,后续的名声也被抹黑,但他的一生也算得上精彩。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这个人物。
除了“让梨”之外,孔融还有一件著名的事件
孔融这个人出身不一般,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可以说是自带光环,天生就会受人尊敬。而孔融这个人年少聪慧,但锋芒很盛,嘴巴毒得很。
有一次,他随着父亲到洛阳,自己就去拜访了名士李膺。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要去见大名士,门人自然不通报。于是,他就对门人讲,自己是李膺的亲戚,所以来拜访的。门人一听,自然就去告诉李膺,有个十岁小孩,说是他的亲戚,等着见他。
正巧,李膺当时正聚集了很多宾客,他也没想起来自己有哪个十岁小孩亲戚,就叫来看看。李膺见到孔融就问他:“咱俩什么亲戚?”孔融很从容地回答:“我是孔子的后裔,您姓李,是老子的后裔,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这样来看,咱们可是世交。”
李膺和一众宾客听了都很讶异,没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孩这么聪慧。正巧,太中大夫陈韪刚刚赶到,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说,人在小时候聪慧,长大了未必还能聪慧。孔融听了之后,直接说道:“那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慧”。可见,这个小孩的嘴还是比较毒的。
这个故事的精彩并不亚于“孔融让梨”,而孔融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性格在长大之后依然延续了下来。
长大后的孔融,名声成为了他最好的护身符
孔融的名气在当时还是比较大的,刘备做平原令的时候,因为孔融能认识并记住他,刘备都感觉很荣幸。这种名气不仅是因为身为孔子后人的关系,更是因为他敢于挑战权贵。
大将军何进掌权的时候,孔融前去拜见,只是因为门人念他的名字稍晚了一点,没有及时通报,他就抢回了自己的名片,愤然离去。何进是比较毛躁的人,丢了面子之后,本来想弄死孔融,但因为担心杀了这个名士,对自己的名声影响太大,就只能忍了这口气。
汉末时期是宦官乱权最严重的的时代之一,而孔融却总会去找宦官的麻烦,在拥有监督权之后,所检举的对象同样多是宦官的亲族。即使自己的上司害怕得罪宦官,他也丝毫不惧,反而据理力争。但最终来看,宦官势力也拿他无可奈何。
董卓的时候,孔融也是反对董卓的一个代表,最主要的事迹就是极力反对董卓废少帝而立汉献帝。但是碍于名声,董卓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能把他排挤到北海去做“相”,让他远离朝廷。当时北海黄巾猖獗,董卓想让孔融死于黄巾之手,并不敢亲他。
后来曹操迁都许昌,把孔融请来,但这肯定是曹操做的很后悔的一件事。孔融不合作的个性又表现出来了,很多大家想要赞成的举措,他都表示反对,因为他在当时名声还很大,反对的力度也不小,很多事情都做不成。
最主要的是,他还讽刺曹操,一点情面都不讲,拐着弯骂人,不仅羞辱曹操等人的人格,还用其所谓的才学来侮辱他们的智商。
曹操击败袁绍之后,把袁熙的妻子甄氏私下里嫁给了曹丕。于是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年武王伐纣,然后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曹操也算是博览群书了,一时也没看明白,这个记载从来没有见过,自然就去询问。孔融说,这不就是现在的情况吗?其实是在讽刺曹操,攻击袁绍其实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是真心为了汉室。因为当时的曹操在很多人眼中类似于周公一样,是中兴汉室的能臣。这个典故后来就促成了苏东坡自己编造典故来糊弄欧阳修的趣事。
除此之外,曹操征讨乌桓的时候,孔融一样借古代典故来对曹操进行讥讽。
孔融不仅反对他的上司,还抨击袁绍、袁术、刘表等等地方诸侯,可以说把这些得罪个遍,要是没有自身“名士”的身份,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孔融的结局是自找的,并不值得惋惜
孔融最终还是被曹操杀害了,很多人同情孔融,认为是被致死,但从曹操的角度来说,孔融确实。
孔融虽然有点名气,名在“建安七子”之列,但曹丕对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是说孔融表现出来的形象其实是比作品要好的,实际上就是说孔融的才学并没有他自身所声称的那样广博。
而孔融的事迹也表现出来,这个人真的符合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谶语,虽然名气很大,在政务上总有参与,但实际上也确实“志大才疏”,言论空泛,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他的言论多是尊崇儒家礼义教化,品评人物等等,尤其喜欢发表针砭时弊、指陈政务等言论,但都以抨击为主,并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出,甚至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也许是名士身份所带来的傲慢,必须要表现得如此一般才显得与众不同,有点类似今天的“键盘侠”、“杠精”一类的角色。
其实不仅仅是孔融一个人如此,还有与其交好的祢衡等都是一般性格。祢衡是直接开骂,孔融是拐着弯骂人,但都只表现出名士的张狂,并没有实际的作用。
曹操早就看出来这个人的真面目,所以下了一个很贴切的评价:
世人多采其虚名,少於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所以,当曹操势力逐渐稳固,并不需要这一类名士做招牌的时候,祢衡、边让、孔融等就必然没有什么好下场了。而这里面最惨的就是孔融,因为他的被杀,虽然是被指责为“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等罪名,但最主要的罪名是“不孝”。而孔融在当时恰恰就是以“孝”著称的。
汉朝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孝”治天下的朝代,甚至这项品德还要在“忠”之上。父亲犯罪,儿子对其包庇,结果是两个人都得以减刑,这是汉朝的规定。所以,身为孔子的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后被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可见曹操对他的恨意之深了。
总体来看,孔融真正值得称道的,其实也就是“让梨”一件事情而已,其他的要么表现其年少张狂,要么就是言论空泛,都是不值得学习的。他的死亡从根本上来说,是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朱允炆为什么丢掉江山
有一天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到两条龙在殿中相斗,黄龙战胜了白龙。第二天一早,他看到朱棣与朱允炆分别穿着黄色衣服和白色衣服在大殿里玩耍。
朱元璋看到眼前这一幕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知道日后叔侄二人肯定不和,为了保护孙子朱允炆,朱元璋为他准备了袈裟和度牒,为的是能让他顺利逃脱。
这是明朝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的内容,这段野史无非是在宣扬朱棣能即位全都是“天意”。其实仔细推敲后就能发现,朱允炆之所以败给了叔叔朱棣,除了是因为朱棣过于强大外,还有就是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朱元璋的错误
懿文太子朱标去世的早,他的长子也早早去世了,朱元璋便立了朱标的次子为皇太孙。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因为他很爱朱标,更是因为他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坚定支持者,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若无嫡子,及有罪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朱标死后,他的弟弟们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太子,因为朱元璋认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立长不立贤”。这也为后来朱棣朱允炆叔侄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而朱元璋对这位孙子也非常满意,据《明史》记载:
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这位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很快就有了危机感,那就是他的叔叔们势力太强大了。朱元璋太过于传统,对家人太好。亲王每年的俸禄高达万石,并且府上的护卫甲士至少有3000人,多的甚至达到9万人。
亲王权势滔天,对于朱允炆来说就是不稳定因素。可是朱元璋却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们会威胁到他的宝贝孙子,反倒是将毒手伸向了开国功臣。
众多大臣们死于朱元璋之手,以至于朱元璋临终前只留给了孙子黄子澄、齐泰两个优柔寡断的人。
朱允炆犯下的错误
洪武31年,朱元璋去世,年轻的朱允炆即位,然而他刚一继承皇位,他和齐泰就引来了诸王的不满。
自古以来讲究孝道,齐泰却下令诸王不必前来奔丧。齐泰怕诸王趁机作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诸王。
朱允炆还没即位时,曾问黄子澄道: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听后说道:“削藩啊!”朱允炆要的就是这句话,所以他一即位就和黄子澄、齐泰做起了削藩准备。
削藩是一项考验智力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可是饱读史书的君臣三人却不管那么多,他们以暴力的手段先将朱棣的同母弟周王一家抓到南京软禁,然后废周王为庶人。
紧接着他又找了个理由将代王朱桂废为了庶人。湘王朱柏也没能逃过他的毒手,当他听说朱允炆对他起了疑心之后,这位文武双全的亲王叹道:
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朱柏太有骨气了,他的气节感染了其他人,整个湘王府里的人都随他一起葬身火海。
事已至此,诸王恐惧不已。已经有个叔叔被自己逼死了,朱允炆却从不反省自己的行为,更让人不解的是,他对别的叔叔都非常冷漠,却唯独屡屡放过最有能力且最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与从小在宫中娇生惯养、受儒生培养的朱允炆不同的是,朱棣出生于军营,自幼与父亲南征北战,成年后威名大振。
这样的人自然不甘落于朱允炆之后。建文元年二月,朱棣以礼觐见新君,态度却非常不敬,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二月,燕王入觐,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意思是燕王走皇帝的专用通道,见了皇帝也不下拜。面对燕王的不敬,许多大臣都纷纷请求朱允炆惩罚朱棣,齐泰和黄子澄却没有反应,朱允炆的态度也颇值得玩味,他说:“燕王是我的亲人,他是不会有不轨之心的。”
同年四月是朱元璋的小祥忌日,朱棣为防不测,便称病不去,让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去南京。
朱高炽和两个弟弟刚来南京,齐泰就劝说朱允炆将这三个人抓起来,毕竟朱棣就剩这三个儿子了,抓住他们必定能控制朱棣。谁知黄子澄却不同意,就连朱高炽的舅舅都劝朱允炆将他们抓起来。
谁知朱允炆又犹豫了,最后竟然把这三个人都放回了北平。本来朱棣还后悔让三个儿子全来南京,哪知三个人都毫发无伤地回来了,他大喊“天助我也”。
朱棣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朱允炆却不好好珍惜,以至于有了后面的悲剧。
没过多久,朱允炆便派张昺和谢贵前去监视朱棣。同年六月,朱允炆又犯了一个错,他下令逮捕燕王府上的一些官员。事情紧急,朱棣干脆装疯卖傻来躲避祸患。
自古以来,达官贵人为了躲避一些危险,常常会选择装疯卖傻,比如孙膑、司马懿等人。朱允炆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就连齐泰和黄子澄都劝说皇帝趁着这段时间赶紧除掉燕王,可是他却又一次的放过了朱棣。
到了七月,朱棣听从朱能的建议,将张昺和谢贵骗进了燕王府,然后杀死了二人。这时朱棣身边仅有800人,却冲出了燕王府,并在几天内就夺去了北平九门,之后就气势汹汹地杀向了南京。
不知道是因为朱允炆刚得到了消息还是因为反应太慢,到了8月份他才想起来要与朱棣作战。这时齐泰发现,朱元璋时代的功臣只有耿炳文还活着,而且他与朱允炆一家是姻亲关系,于是老将耿炳文只能前去。
出发前,朱允炆又一次的犯糊涂了,他嘱咐众将士不要伤害朱棣。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朱允炆却畏畏缩缩,胜负早有定数。
耿炳文尽力了,可是仍然不敌朱棣。黄子澄一看情况不好,立马准备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齐泰不同意,但是黄子澄却一意孤行。
李景隆就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可是他本人却是纨绔子弟,当朱棣听说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成为大将军并带领五十万大军后,笑着说道:
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
就这样,朱棣一路势如破竹,四年后终于来到了南京。在此期间,朱允炆一点儿也没有危机意识,经常与方孝儒等人讨论《周礼》,却不想着如何治理国家。
朱允炆受朱元璋影响,对宦官们非常苛刻,怀恨在心的宦官们时常为朱棣通风报信,完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直到朱棣来到了南京,朱允炆终于慌了神,他听从方孝儒的建议,让姑姑成庆郡主出城门向朱棣求和,并向他保证,只要朱棣退兵,朱允炆便割地。
此时的朱允炆还是太天真,朱棣花了这么长时间准备,难道只是为了贪图一点儿土地?朱棣果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很快,李景隆等人就为朱棣打开了城门。
朱允炆急忙向群臣求救,发现齐泰和黄子澄早就没了踪影。等到朱棣进宫后,朱允炆已不知所踪,成了历史谜团。
总结:朱元璋自以为他为孙子安排了一切,却唯独忘记了儿子们会对朱允炆产生威胁,再加上用人不当。本来朱允炆就犹豫不决,朱元璋应该为他安排果断的人辅佐他才对,而不是向黄子澄和齐泰这种优柔寡断之人。等到朱允炆需要用人时才发现周围无人可用。
朱元璋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朱允炆也不完全无辜,他有多次机会能够除掉朱棣?却总是犹犹豫豫,最终败给了朱棣。
朱棣即位后,开启了“永乐盛世”,治国能力比朱允炆强了许多倍,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